English

随笔余秋雨

1999-05-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杨泽文 我有话说

 说到余秋雨,可以说当今读书界无人不知,谁人不晓。且不说许多人爱读他的文章,光是他的作品所遭遇的没完没了的盗版,也足以一次次地在读书界当作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了。余秋雨写的是文化大散文,归属于高雅作品之类,然而就是这样似乎本应“曲高和寡”的作品竟在余秋雨的笔下变成了“曲高和众”的作品,这是让许多散文作家不得不深思的。至于说到那些盗版不法书商,他们才不管作品的高雅和通俗呢,只要是作品有市场,只要是有大钱赚,盗版就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从这点上说,这几年,在读书界和出版界,余秋雨现象不能不说是一个独特的景观。

余秋雨早就是文艺界中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他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踏足散文天地。他大学毕业后长期在上海戏剧学院从事教学与戏剧研究工作,并曾官至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还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他也曾出版过几本专业研究方面的著作,但也终归是“曲高和寡”而不被更多的读者所关注。直到九十年代初他在《收获》文学杂志上以“文化苦旅”作专栏连续发表《道士塔》、《阳关雪》、《莫高窟》、《都江堰》等一系列文章时,开始引起读者的关注。文化层次较高者惊异的是散文随笔还可以这么写而更有深长意味。于是随即有了各种评论和议论。而最见严肃和体现水平的却是湖北一所边远大学的五位教师在本校校报上所发表的“《文化苦旅》笔谈”系列文章,这是后来让余秋雨所感慨不已的。余秋雨很惊讶的是隐藏于湖北恩施地区的鄂西大学教师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散文艺术的思考水平。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一家出版社在余秋雨处组到《文化苦旅》的出版稿后,半年多都没有出版,后来居然说稿件丢失,叫余秋雨重新补写,而补写稿寄去一年多后又发现这些文章并不是轻松的游记,于是决定大幅度删改后付印,幸亏《收获》副主编李小林风闻后急忙打电话强令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追回,才使书稿死里逃生,并很快在上海的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于是,争购和争读《文化苦旅》成了1992年读书界的一大新闻,台湾繁体版的《文化苦旅》还获得了台湾《联合报》1992年最佳读书人奖。至此盗版书商也看准了《文化苦旅》的潜在大市场,便开始了大肆疯狂的盗版,让购买到盗版本的读者因错别字太多而苦不堪言。

在读书界,人们喜欢读余秋雨寄情于山水的文化大散文,主要原因是余秋雨不断以道德与良知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历史的经纬,道出许多人没有想过或是智者不敢言说的思想真言。按照余秋雨自己说的话是:“我是实心实意地在游山玩水,又情不自禁地感悟到了它们各自的文化蕴涵。”这一点在他所写的大部分观照人文山水的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余秋雨还以智者的丰采与胆识说出了许多智者不敢轻意言说的话。如在《道士塔》中,余秋雨写了敦煌石窟的历史罪人王道士为获取钱财而大肆向外国冒险家盗卖敦煌文物的罪恶行径后,对一个民族坚守不了自己的文化财产的悲剧进行了深刻反思,对朝庭及官场保护不了文物、不断私自鲸吞文物、加速失散文物等现象进行了有力抨击,最后发出了这样掷地有声的喟叹:“偌大一个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心说一句话: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就是余秋雨的可爱之处,也是作为真正智者的一个明证。其实,类似让人心灵产生震动的话语在余秋雨的散文随笔作品中时时可见。

从《文化苦旅》开始,许多读书人喜欢上了余秋雨,不法书商也喜欢上了余秋雨。于是随后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和浙江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的《文明的碎片》及《秋雨散文》都很快遭至盗版。更为可恨的是,余秋雨1995年8月在台湾出版的《山居笔记》直排繁体本,在内地不久就出现了盗版书。为此余秋雨顾不得《山居笔记》里的文章大部分已收入《秋雨散文》的事实,在内地推出了正版本《山居笔记》,可万万想不到,内地的正版本《山居笔记》才上市一个月,跟这本几乎不可区别的盗版本又紧跟而出,至此,国内的图书市场上,《山居笔记》的盗版本就有了台湾版的和内地版的两种,并堂而皇之地与正版本共处图书市场,让读者自由选择,真算得上是一个奇观了。其实这还没完,余秋雨在内地版的《山居笔记》中预告自己“还将出版一本新写的散文集《霜天话语》”,可话音刚落,图书市场上旋即出现了所谓的《霜天话语》来欺骗读者。其实“霜天话语”作为《收获》杂志1998年的一个专栏,文章还未发表完,年底才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面对“捷足先登”的伪造本《霜天话语》,余秋雨不得不宣布,1998年底出版的新散文集不再叫《霜天话语》,新的书名暂时保密,以免诱发新的盗版行为。但读书界中人对此举并不乐观,因为新书名的散文集只要一出版,马上就会有盗版本跟着出笼,图书市场上还是会有大量的便宜盗版本与之共存,不明真相的读者还是会上当受骗。毕竟对余秋雨来说,盗版书商是“爱你没商量”了。

面对图书盗版的长期猖獗现象,无奈中的余秋雨只有作如此表态:希望书商保持必要的“道义底线”,并认为,“书商中将来会产生一些优秀的出版家”。可眼下的情况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高兴的是余秋雨作品的盗版书商,苦涩的是余秋雨作品的读者群,烦恼的是写作中的余秋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